《流量/Eudaiminia》 2023
《流量》作為這次展覽的主要展演內容,其英文Eudaimonia是亞歷士多德所提出的詞彙,翻譯上可以將它視為一種「極致的幸福」。其意義更接近一種「自我實踐的福祉」。以展覽名稱為開端,展演的內容正是在注意我自己的行為。
在展場開放的8小時裡,以直播的方式邀請觀眾在這檔展覽期間每天緊盯著自己。我將帶上VR眼鏡一同進入直播間凝視自己。由於長時間的定點展演,在注意與被注意自身的同時我將以排尿作為展演的紀錄。
意指在回應當代自我剝削的消費形式下,將自己換算為交易價值的「快感」。同時也點名展覽命題:「注意你的行為!」試著透過這樣的行為途徑耶娛當代科技資本監控下,扭曲且怪異的幸福體驗。而尿液作為紀錄也是這種經濟體驗下關於「流量」的諧音。
《耳邊風/Pinwheel》 2023
耳邊風 | 耳邊風 (2) |
---|---|
20230427-022 | AJ_09840 |
20230408-051 |
這件作品是將過去作品的元件拆散重構的組件。作品以基本時薪為單位對人員進行雇用,在展場開啟的8個小時中以原地踏步的方式騎乘自行車用以發電。勞動的能量透過轉換啟動了展場內的風扇,葉片對著麥克風的吹拂則經由定向音響播送至展場入口。這件作品企圖討論一種行為的無效性,透過人力發電的使勁最終以忽悠的聲響來到觀眾耳邊。這種尷尬且虛弱的結果與高度的勞動產生了強烈的對比。作品分為三個組件:1.戶外的腳踏車與演員。2.電風扇與麥克風。3.定向音響。透過對作品在空間的部屬,試圖在展覽的命題下堤供一種注意力離散的體驗。
前戲 / Show Intro
展台,紅龍繩、柱,行為藝術家陳俊宇,手捲菸,錄音,依場地而定。
2022
長時間的展演以及重複運動一直是我的創作習慣,當代社會中,這樣的身體展現對我來說是一種順從的,想像的身體。看似費力的過程中,我自己倒認為那是種解脫。「在2022年的某一天,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這句看似無聊的話,在我眼中或許是種願望。畢竟,有時候我甚至連一件事都不想做。「當機」不只是我認為當代社會中,一種身體的表徵,也同時是一種對生存狀態的反省。畢竟在當今我們會為之停留的事物已經少之又少。無論是那具緩進的身體又或是駐足的凝視,都可能都是我努力扮演當代藝術的結果罷了。
SHOW INTRO |
---|
前戲 |
前戲03 |
前戲02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前戲 / Show Intro |
"Performing Calculations : 4:00:00:00 / I "
2022
當人類生存狀態被化約為統計學式的演繹計算(Performing Calculations)時,一個念頭浮現:「明天不會更好。」不斷飆升的數字告訴我們明天不會更好,不過從創作角度來看,我關心的是如何以展演/行為藝術來表現這一串數據匡列,使之成為另一種可見的、可參與的內容。如何將演繹計算的數字轉化為展演形式,並成為以藝術性來與觀者溝通的內容,是個難題。我以一項不會的樂器,將在劇場空間中向鋼琴老師楊璨元學習彈奏一首歌,對應演奏的曲目,似乎是在邀請觀眾一同「練習明天會更好」。在共同的等待中,明天,不是恐怖的未知,而是在已知的可能結果中,一起找到看向未來新的可能性。
SEE-SAW
THE STUDIO2022
D-O-G-S
2021 Pure Land-Performance Art Festival
《_USED TO》
2020-2021
一切的存在都是處於過程中的存在,而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過程。我的作品中所欲展示的正是這種變動中的狀態。透過反覆的勞動,將我「如何在」的過程展現出來。近日,趨勢權威WGSN攜手與Pantone同性質的色彩指南Coloro,釋出2021年度趨勢色票“A.I. Aqua(暫譯:人工智慧藍)”,被媒體稱為“color of the Internet(互聯網的顏色)”WGSN所指:「“A.I. Aqua”可以是運動風代表,同時也具潮流導向的特色,這讓它能夠輕鬆遊走於活躍(active,在此意指“activewear/運動裝”)與時尚(fashion)之間。」以挪用古典台座的展示樣態,我在這件作品中也一直在思考什麼是能夠代表網絡世代的意義或處境,又或者我希望以什麼模樣被再現。這個顏色和綠幕綠一樣能夠在影像機具中快速被捕捉,除了回應當代:用螢幕閱讀作品的習慣。也同時讓服裝在螢幕中成為我的SPOTLIGHT。
《the BEST》 2021
我試著以攝影棚、臨時場景為空間設計。並且以劇本的方式給定了這場show一個荒謬的主題- "the Best"。我透過重複播送一場情境的形式,將他跟勞工的反覆勞動做一個連結。並以各大連鎖企業會出現的「最佳員工」這個獎逞機制中,試著在重複的過程中把勞動的荒謬在一天中透明的被展示。我雇了8名臨時工來展場打掃,透過我們的僱傭關係我順勢的將展場設定為我的個人辦公室,透過明確的勞資雙方的處境對比,提供一個不協調但卻又角色鮮明的荒謬情境。我也試著在這次的情境中將荒謬的感受還給了現場觀眾的參與,進入展場的同時也等同於加重了員工們的工作量。觀眾在情境內外不停的周旋著到底要不要進入展間也是這次作品希望能給觀眾參與的一個空間。
《PER ‧ FORMANCE ART》 2020
藝術家:陳俊宇X台灣行動藝術研究社台灣行動藝術研究社參與藝術家:陳薇,曾昭惠,周心瑀,楊詠翔,林書緯,鄭承皓,鄭宜欣,劉耀鈞,王世甫/Artist: Chen Junyu X Taiwan Performance Art LabTaiwan Taiwan Performance Art Lab Artists:Chen Wei, Zeng Zhao hui, Zhou Xin Yu, Yang Yong xiang, Lin Shu wei, Zheng Cheng hao, Zheng Yi xin, Liu Yao jun, Wang Shi fu
在這次計畫中藝術家們以我做為唯一觀眾,開展出了各種不同的閱讀模式,有的藝術家以信件,有的直接以口述,有的甚至是沉浸是劇場的體驗。而形式的出發從藝術家變異的常規生產模式轉義到我的現場口述,而後作品將不再現身,成為了一場都市傳說的檔案。此事回應計畫名稱–《PER‧FORMANCE ART》,每一次展演藝術,或者每一次展演的現場,它說明的是關於這樣展演形式機制中的多樣性,以及不確定性。也反映了在2020這個時空下,不停交替不段錯置的生命狀態,也就是一場關於生命實踐的「變態路徑」。/ In this project, with me as the only audience, the artists have developed various modes of reading, some through letters, some through direct oral presentations, and some through immersive theatrical experiences. The form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artist's variation on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to my live dictation, and then the work will cease to exist and become an archive of urban legend. The title of this response project, "PER‧FORMANCE ART", for each exhibition of art, or the site of each exhibition, illustrates the diversity and uncertainty in the formal mechanism of such an exhibition. It also reflects the alternating and misplaced states of life in the space and time of 2020, which is a "perverted path" concerning life practice.
《_USED TO》
2020
「在」、「一直在」或是「曾經在」似乎成為了我判斷自身存在的依據。坐在檯座(紙疊)上的我彷彿成了古典的雕塑樣態,成為了一種純粹美學的凝視與被凝視、成為了描摹樣態的瞬間永恆。 『一直把自己留在這裡』–於是作為貫穿作品的一句日常想像。我舉起刀片,向下割劃。透過一場表演的儀式宣示了我的曾經存在。 透過不同的身體型態變化,看似簡易的輪廓,分別敘述著我的身體切片以及體態中隱藏的內在精神。 我不曾也不可能真正的描摹自己,於是我試著作為一個雕塑進行雕塑。我與身體的互動不只顯現了視覺上的身體樣貌,同時也包含了身為人的精神性,即我是如何「存在」?又如何「曾經存在」?
/
"Be", "always be", or "used to be" seemed to be the basis for my judgment of my own existence. Sitting on a pedestal (paper stack), I seem to have become a classical sculptural form, a purely aesthetic gaze and being gaze, a momentary eternity of tracing the form. "Always keep myself here" - so it became a daily imagination that runs through the work. I lifted the blade and slashed down. The ritual of proclaiming my once-existence through a performance. The seemingly simple contours of my body slices and the hidden inner spirit of my body through the different variations of my body type narrate respectively. I did not and could not really depict myself, so I tried to sculpture as a sculpture.My interaction with my body not only reveals the visual physical appearance, but also encompasses the spirituality of being a human being, i.e. how do I "exist"? And how did it "used to exist"?
《南京》
2020
透過中華民國〝建國南京〞一事做為作品出發。透過台灣、中國。台北、南京兩地互留的電話區碼開啟了我對於國家首都的好奇及想像。透過〝去南京東路睡個午覺〞去探討這個世代對於國家認同的斷裂感。
/
Through the founding of Nanj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work. Through Taiwan and China, the telephone codes left in Taipei and Nanjing opened up my curiosity and imagination about the nation's capital. Through the telephone codes left in Taiwan, China, Taipei and Nanjing, my curiosity and imagination about the nation's capital was opened. Through "taking a nap on Nanjing East Road", I explore the fractured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his generation.
《ASTHMA》 2020
ASTHMA | asthma3 |
---|---|
DSC00828 | asthma |
艷陽高照下,創作者在中正橋旁綠光河岸公園小丘上,面對中正橋定點原地慢跑,歷時長達4~5個多小時。慢跑或說自主運動期間,同時將自身的喘息聲、身體反應之聲,透過麥克風與擴音設備放送至整個園區,從一踏河堤橫移門即可聽見。不間斷的喘息聲,因擴大後成為了一種環境中無法忽視的感受對象,也因其疲勞感、痛苦感,或發出打嗝、吶喊等不適的聲響,而被一般民眾視為某種「噪音」引發了路人甚至是網路鄉民的即時好奇關切及批評。
創作者從其身體的負荷增加所造成的聲響,觸發了人們對生命與自然真實性的關心或懷疑。呼吸或喘息,成為了一種抵抗力的具體表現。令人聯想到近期美國因警方不當執法而身亡的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在被警方壓制時的喘息聲與昏厥之前所說的"我不能呼吸了!"這一求救訊號。而該行為之語境,亦讓人憶起一句名言:"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察覺它的存在。"這句由演說家-英格索爾(Robert G. Ingersoll)所說:"自由之於人類,就像亮之於眼睛空氣之於肺腑愛情之於心靈。"而被後人延伸出對民主、自由的喻意之詞。
文字:酸屋提供
《在一個風和日麗》
2020
用僅剩的是現在城市中穿梭。企圖在這個充滿秩序與規範的社會中對其著道路標誌與標地線維持在城市中的生存。
/
The only thing left is the shuttle in the city now. Trying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of the road signs and landmarks in the city in a society full of order and norms.
《TUG OF WAR》 2019
就淡水地區而言,近年來發展觀光以及多項建設,例如:自行車道,淡水河觀光步道等。都在人的生活與淡水河流域的生態中互相拉扯掙扎。對此,我希望透過一場行為表演去回應,在淡水河周圍,人們不斷試圖倚賴流域生存,建設。看似平靜的河面,對我而言更深層的是看到了人們如何與淡水河互相拉扯的狀態。 透過TUG OF WAR拔河計畫來回應這樣的現象。看似簡單的漂流以及回到岸邊的動作指示,其實間接地回應了作品名稱:TUG OF WAR(拔河計畫),選用英文為標題的用意在於這樣的行為似乎更像是在與淡水河進行一場拉扯拔河的比賽,而深層的意義是WAR,抗爭,在自然和人為的活動中,我們該如何達到平衡?而地點選定為社子島島頭公園,此處為各處水域交界處,試著在水域的匯集處(及中心)去進行拉扯拔河的行為。我試圖以此次行動回應淡水河域生活(存)現象,並且拋出這樣的問題意識。
《WEEDER》 2019
一個時間靜止的、閒置的空間。我開始想像身體介入其中的可能。透過每天除草去打開廢墟內的時間,透過減法去打破時間的靜止,進而使空間重新被翻轉重新被看待。
/
A space where time is still and idle. I began to imagin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body getting involved. Break the stillness of time through daily weeding to open up the time in the ruins, and furthermore by subtraction to allow space to be flipped over and seen again.
《1.5》 2019
4/26 下午7:12分,我坐在空間的1.5樓發呆。那裡很熱。是熱對流造成的。我與空間的身體對話也隨之被開啟,擴展。而對我來說,在拆遷尷尬期的建築裡,1.5樓成了最好的對話空間。/4/26 At 7:12 pm, I was sitting in a daze on the 1.5th floor of the space. It's very hot there. It is caused by thermal convection. My physical dialogue with the space was also opened and expanded. And for me, in the awkward period of demolition, the 1.5th floor became the best space for dialogue
《當_被透視》
2018
《Calculation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