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試著描述/Prompt》                2023                               

 近日AI的應用沒日沒夜的衝擊我們的生活,我也不例外。我感興趣的並非他的便利或看似擁有主體的一種擬態。反而是在向AI給予指令時所使用的提示(Prompt)。引起我興趣的正是這些含糊不精準的詞彙。也因此網路上也開始出現各種範例教學,內容則是分享如何更清晰的讓AI理解你的意思。最經典的方法是透過聊天型AI來生產圖像AI所能理解的語言,以此來運算出更接近我們腦海裡的結果。

 

  這種相對概率的運算結果讓我將目光投放在這些提示(Prompt)上。在《試著描述》這件作品中,我透過圖像AI來運算自己的模樣。影像展示了一種可能的、概括的結果。而在影像旁邊則是一張張的便條紙,內容寫著對自己樣貌的描述。圖像的生產在這裡不作為目的而是參照,甚至只是對於新鮮感的短暫高潮。反而是透過AI的運算邏輯反身推交出的這些描述,又或者Prompt。對我來說,那是一種試圖接近自身的語言。

​《行為藝術家/Performance Artist》                           

行為藝術家.jpg

  「嗨!我是行為藝術家,陳俊宇。」這是過去錄製展覽宣傳時,我不經意說出的一句話。日後回看,他更像是一種誤打誤撞的宣示。此話一出,也讓我冒出「所以到底什麼是行為藝術家 ?」的困惑。

  藝術家李敏如將這句話作為問題的起點開展出了一件作品《Homework-行為藝術作業簿》,在作品的第一頁他引述當時我的話,並以作業簿的形式邀請觀眾一同對「我是行為藝術家」幾個字進行罰寫。之於我是種調侃,也是一種提問。

  我將這頁有關我的內容裱框並掛載了浴室門口,讓我自己每天上廁所時都能反覆思考當時這句話的涵義。反覆的端詳,裱框中的文字似乎也回應著我的創作慣習–那便是長時間的,反覆重申的一種動作。看著看著,總覺得相框中的作品總是逞強的在說謊,我心想:你才不是行為藝術家,你是「行為藝術品」吧?於是我反過來思考那麼,行為藝術品再次成為行為藝術家這件事又如何可能呢?作品透過風扇與感應器的方式試著在新的展示條件下,使之再次展演。成為一名行為藝術家。

2023

​《PER.FORMANCE ART》

DSC00192.JPG

藝術家:陳俊宇X台灣行動藝術研究社台灣行動藝術研究社參與藝術家:陳薇,曾昭惠,周心瑀,楊詠翔,林書緯,鄭承皓,鄭宜欣,劉耀鈞,王世甫在這次計畫中藝術家們以我做為唯一觀眾,開展出了各種不同的閱讀模式,有的藝術家以信件,有的直接以口述,有的甚至是沉浸是劇場的體驗。而形式的出發從藝術家變異的常規生產模式轉義到我的現場口述,而後作品將不再現身,成為了一場都市傳說的檔案。此事回應計畫名稱–《PER‧FORMANCE ART》,每一次展演藝術,或者每一次展演的現場,它說明的是關於這樣展演形式機制中的多樣性,以及不確定性。也反映了在2020這個時空下,不停交替不段錯置的生命狀態,也就是一場關於生命實踐的「變態路徑」。

《Ci-dessus》

2019  每個物件得以上,以上的以上。/Each object gets above and above and above.

DSC_5210.jpg

《Body Trial 1》

888.png

身體試煉1的道具展,透過行為缺席的樣態去提供一個觀眾與作品重新形成的一個位置。/The props exhibition of Body Trials 1 provides a place for the viewer to re-form with the work through the absence of the act.

"Basic description"               2019

關於意識身體,我製作了一本書本身的說明書。透過不停翻閱迴返的既視感去重新驗證身體存在的當下。而觀者在這件作品中直接成為了表演者,透過重複翻閱的過程進行一場重新意識的現場。/About the conscious body, I made a manual for the book itself. Re-verify the present existence of the body through the sense of re-examination of non-stop reading. The viewer directly becomes a performer in this work, and conducts a re-consciousness scen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reading.

DSC_3842.jpg
bottom of page